最佳答案
现在推RBM了,不建议irf开局
防火墙冗余组(Redundancy Group)与RBM(Remote Backup Management)的区别如下:
1. 技术定位
冗余组:基于接口级/链路级冗余,通过Track机制监控物理接口或业务状态,触发主备切换,实现流量迁移。适用于上下行设备未运行动态路由协议的场景,依赖以太网冗余接口实现整体倒换。
RBM:属于设备级冗余技术,通过N:1虚拟化将多台物理设备虚拟为一台高可靠性设备,结合Context技术实现多虚多架构,提供跨设备的主备保护和资源整合能力。
2. 实现机制
冗余组:
基于优先级和Track项状态计算节点权重,主备节点切换时联动冗余接口激活状态。
支持会话热备(需配置备份组),但切换时可能存在短暂会话中断风险。
规格受限(如最大支持32个冗余口),需依赖物理接口或聚合接口。
RBM:
通过RBM通道同步配置和业务表项,实现设备级主备无缝切换。
支持跨设备资源分配,Context内接口可分布在多台物理设备,扩展性强。
依赖IRF虚拟化基础,可结合动态路由协议优化路径选择。
3. 适用场景
冗余组:适用于简单主备组网,需快速感知接口故障(如物理链路中断)的场景,对设备虚拟化要求较低。
RBM:适合复杂高可用架构,需实现多设备虚拟化整合、跨设备业务无缝切换的场景,尤其适合与Context技术结合部署多租户环境。
优劣对比
冗余组优势:配置简单,切换速度快(依赖Track检测),资源消耗低。
RBM优势:提供设备级保护,支持业务连续性更高(会话同步),扩展性和灵活性更强。
选择建议
若需求为单一链路/接口级冗余,且上下行设备不支持动态路由,选择冗余组。
若需设备级容灾、多业务虚拟化隔离或跨设备资源池化,RBM+Context方案更优。
实际可组合使用:RBM提供设备级冗余,冗余组补充链路级保护,形成多层高可用架构。
(0)
推荐使用RBM
冗余组和RBM(Redundant Boot Manager)都是用于提高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技术,但它们在实现方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冗余组(IRF Redundancy Group)是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实现IRF成员设备之间的主备切换。在IRF架构中,冗余组可以确保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能够快速接管,保证网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RBM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冗余管理技术,它不仅能够实现设备间的主备切换,还能够管理设备的启动过程,确保在设备重启或故障恢复时,网络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RBM在功能上比冗余组更全面,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保护和恢复能力。 因此,从技术角度和官方推荐来看,RBM在冗余管理和网络保护方面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是更优的选择。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RBM来实现网络设备的冗余和高可用性。
(0)
暂无评论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