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无线测试,AP的型号是6530的型号,连接5.2G和5.8G测试,现场无其他终端,仅一台电脑+一台手机,全是WiFi6网卡。电信宽带是下行1000M,上行100M。现场已做本地转发、二层隔离、信道、功率等调整。
测试ap在电脑顶部,电脑连接无线协商到的速率是1.2G。WA6530的AP与交换机互联采用2.5G接口互联,万兆上行。现场排除信道干扰、丢包等问题。也排除其他终端抢占速度问题。
使用的测速软件是电信官方的测速软件和网站。
使用有线测速的结果是下行满速1000M,上行满足100M。使用无线测速,最大下载速率只有300-400M左右,上行速率可达100M。怎样测速都无法再往上提升。但使用知了社区的案例,开启快转模式测速,最高的速率可达800-900M。
为何协商到的速率为1.2G,测试的速率仅300M左右?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可提升传输速率?
(0)
单终端实际性能测试结果,会受到终端本身支持的Wi-Fi协议、空间流数等能力,以及终端关联AP的信号强度、频宽和空口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单用户的实际速率约为物理层协商速率的60%~70%。多用户场景下,由于多用户共享带宽资源,实际测试结果远低于单用户场景,这是由于并发用户越多,损耗越大。
宣称的速率实际上指的是物理层的速率,物理层速率取决于三个部分:空间流、频宽和MCS速率(调制方式)。
以802.11ax协议为例,8空间流、160MHz频宽、MCS11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为9.6Gbps。而在实际WLAN网络部署中,受限于终端的实际能力以及连续组网的要求,实际测试是无法达到最大速率。以一般组网来看,Wi-Fi 6的平均物理层速率约为516Mbps(2空间流+40MHz+MCS10),Wi-Fi 5的平均物理层速率约为400Mbps(2空间流+40MHz+MCS9)。具体的计算逻辑如下:
以上我们解释了影响物理层的速率的因素,实际从物理层到业务层,这中间还需要考虑其他开销。
从物理层到业务层的带宽折算,主要损耗在于802.11协议MAC层通信机制所要求的流程上的时间消耗、不同层的数据帧的头尾开销。
具体地,通信系统提供的带宽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bit数来进行计算,也就是传输一定bit数/花费的时间,所以就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如上图所示,虚线部分展示的是ethernet发送过来的报文,其中MSDU部分才是上层过来的业务报文(Chariot工具测试结果描述的对象就是此报文),在整个802.11报文中的前部一次还有PLCP Preamble、PLCP Header、802.11Header等协议头。
如下图所示,802.11空口上的每个数据报文的传输都需要经历如下的协议流程:
发送方进行发送的时候,需要侦查到信号空闲后DIFS长度时间后,再等待一个碰撞的回避时间,然后进行数据发送,在SIFS的时间间隔后,收到接收方回复的ACK。整个过程正确地完成后,才能认为一次发送数据包过程已经完成。在发送的数据包中,只有802.11DATA中的数据段部分,也就是FrameBody是有效数据部分,其他的DIFS/BACKOFF/SIFS/ACK等均是保障有效传输带来的开销。在多用户场景下,因为冲突会导致Backoff窗口翻倍,传输效率会进一步降低。
(0)
暂无评论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