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S6805,在设备堆叠情况下,为了保证流量的可靠传输,流量的出接口设置为Eth-Trunk接口,该Eth-Trunk接口中存在跨框成员口。由于本框优先转发的限制,设备A目前带宽利用率为正数,设备B为0。如果设备A的流量打满之后,会不会进行跨框转发。
(0)
最佳答案
1、先看你的链路聚合两个端口是否都是选中状态;
2、流量负载不均衡可以通过命令更改调整;使用聚合静态负载分担时,由于静态负载分担没有考虑链路中各成员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从而会出现链路之间的负载分担不均衡;
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同一聚合接口下,同时配置了静态聚合负载分担和动态聚合负载分担时,动态聚合负载分担生效。
目前,在系统视图下进行全局聚合负载分担类型配置,只支持:
· 根据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MPLS报文第一层标签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MPLS报文第二层标签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源IP地址与源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IP地址与目的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MPLS报文第一层标签和第二层标签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源IP地址、源端口、目的IP地址与目的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报文入端口、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之间不同的组合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在聚合接口视图下进行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配置,交换机只支持:
· 根据报文类型自动匹配负载分担类型;
· 逐包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弹性负载分担;
· 根据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IP地址与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目的MAC地址与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配置弹性负载分担时,需要注意:
· 配置本参数后,如果链路没有增加或减少,则根据聚合缺省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负载分担。
· 当某个聚合接口下配置动态负载分担时,则所有聚合接口均不能再配置弹性负载分担。
· 当聚合组中存在选中成员端口时,需要先shutdown该聚合接口,再配置弹性负载分担。
· M-LAG接口配置弹性负载分担时,必须先配置弹性负载分担,再为M-LAG接口添加成员端口。
· 当本端M-LAG接口或对端M-LAG接口中存在成员端口时,如果配置弹性负载分担,则需要将M-LAG接口删除,然后重新创建M-LAG接口,再配置弹性负载分担。
有关M-LAG接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M-LAG”。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mpls-label1 | mpls-label2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缺省情况下,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为:
¡ 转发二层报文时,按照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和以太网封装类型进行负载分担。
¡ 转发三层报文时,按照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服务端口号和目的服务端口号进行负载分担。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内采用的静态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source-ip | source-mac } * | flexible | per-packet | resilient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与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一致。
1.15.2 配置聚合动态负载分担类型
使用聚合静态负载分担时,由于静态负载分担没有考虑链路中各成员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从而会出现链路之间的负载分担不均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使用动态负载分担,根据链路中各成员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为数据流量选取当前负载分担链路中带宽利用率最小的成员链路进行转发,均衡链路上的数据流量。
动态负载分担支持以下类型:
· Eligible模式:设备根据五元组,将收到的报文划分为Flow,同一Flow中转发时间间隔小于等于flowlet-gap-time的报文组成一个Flowlet。同一Flowlet中的数据包选取相同的成员链路进行转发,新Flowlet选取当前负载分担链路中带宽利用率最小的成员链路进行转发。
· Fixed模式:同一Flow使用同一个成员链路转发,新的Flow使用当前负载分担链路中带宽利用率最小的成员链路进行转发。
· Spray模式:基于数据包选取当前负载分担链路中带宽利用率最小的成员链路进行转发。属于同一Flow的数据包可能选择不同的成员链路转发,接收流量的设备上可能出现报文乱序问题。因此,该模式下需要保证接收流量的设备上支持报文乱序重组功能。
当某个聚合接口下配置弹性负载分担时,则所有聚合接口均不能再配置动态负载分担。
同一聚合接口下,同时配置了静态聚合负载分担和动态聚合负载分担时,动态聚合负载分担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的动态负载分担模式。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ynamic { eligible [ flowlet-gap-time flowlet-gap-time ] | fixed | spray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0)
设备A流量出接口流量打满,也会不跨框嘛,目前是动态聚合,分流算法是默认
关闭本地优先转发功能
irf 默认情况下也是采用本地转发优先。路由负载也是流量从A框进来就从A框转发出去,不转到B再进行转发。除非你使用undo ip load-sharing local-first enable命令用来取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0)
设备A流量出接口流量打满,也不跨框嘛
会跨框的,就是流量不均等两边
(0)
有具体的产品文档吗
有具体的产品文档吗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本地优先 、即使链路拥塞、也不会跨框转发;irf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