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nbound上,第一条nat inbound命令,acl匹配公网地址,,nat-group也是公网地址,这个配置有效吗,如果有效什么作用
(0)
这个配置是有效的,但它实现的不是传统的、我们最熟悉的“内网访问外网”的SNAT,而是一种特殊的“源进源出”或“双向NAT”的应用场景。
您可能会觉得“ACL匹配公网地址,转换到另一个公网地址”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正是其关键所在。
让我们分解这条命令:nat inbound 3995 address-group 4
nat inbound
: 这表示对进入该接口(GigabitEthernet2/0/3)的流量执行NAT转换。请注意,这里的“inbound”方向是相对于配置了该命令的接口本身而言的。
3995
: 这是一个高级ACL(Access Control List)的编号。您提供的配置片段中没有显示ACL 3995的具体内容,但根据您的描述和常见用途,它里面定义的规则很可能是 rule permit ip source <某个公网IP地址/网段> ...
。
address-group 4
: 这是一个NAT地址池,里面包含一个或多个公网IP地址。
这种配置通常用于一种称为 “源进源出”(Symmetric Routing) 或 “双向NAT” 的场景。它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让内网上网,而是为了保证来回路径一致或隐藏真实的源地址。
一个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数据中心或服务器前的“绕行”或“引流”。
假设场景:
防火墙/路由器的 GigabitEthernet2/0/3 接口连接着核心网络(例如30.2.0.0/24网段)。
有一台非常重要的服务器,它的真实IP地址是 203.0.113.10
(公网地址)。
所有访问这台服务器的流量,需要先经过一套安全检测设备(如入侵防御系统IPS、防病毒网关AV)进行清洗。
这套安全设备部署在另一个网络路径上。
数据流过程:
初始流量(入向): 外部的用户访问服务器 203.0.113.10
,流量到达路由器的外部接口。路由器通过路由策略,将发往 203.0.113.10
的流量引导至 GigabitEthernet2/0/3 接口。
触发NAT(在GigabitEthernet2/0/3入方向): 当流量从核心网络进入 GigabitEthernet2/0/3 接口时,命中了ACL 3995(该ACL匹配目的IP为 203.0.113.10
的流量)。
执行转换: 路由器执行 nat inbound
命令,将流量的源IP地址(注意,这里是改源IP,不是目的IP)修改为 address-group 4
中的某个地址(例如 198.51.100.1
)。
转换前数据包:源IP 用户IP
, 目的IP 203.0.113.10
转换后数据包:源IP 198.51.100.1
, 目的IP 203.0.113.10
引流: 路由器根据新的源IP 198.51.100.1
查询路由表,发现通往这个地址的路径指向连接安全设备的接口,于是将流量转发给安全设备进行检测。
返回流量(出向): 清洗后的流量从安全设备返回。
返回包:源IP 203.0.113.10
, 目的IP 198.51.100.1
反向NAT: 返回流量到达路由器后,路由器能自动识别这是之前NAT会话的返回包,并执行反向转换:
反向转换后:源IP 203.0.113.10
, 目的IP 用户真实IP
送回用户: 路由器将恢复后的数据包通过正确的路径发送回原始用户。
总结一下它的作用:
通过修改流量的源IP地址,巧妙地改变流量的路由路径,强制让去往特定服务器的流量“绕道”经过一个中间节点(如安全审计设备、负载均衡器或其他网络节点),处理完毕后再由该设备送回来。整个过程对终端用户和服务器而言都是透明的。
特性 | 常见SNAT (outbound) | 您提供的配置 (inbound) |
---|---|---|
配置命令 |
|
|
应用接口 | 连接内网的接口 | 连接核心网络的接口 |
匹配流量 | 从内网到外网的流量 | 去往特定服务器的流量 |
转换对象 | 转换源IP(私网转公网) | 转换源IP(公网转另一公网) |
主要目的 | 内网主机访问互联网 | 流量引流、路径控制、保证来回路径一致 |
因此,您看到的这条配置是一个高级网络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用于实现精确的流量引导和控制,是完全有效且设计合理的。
(0)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