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G+VLAN双活组网和M-LAG+VRRP组网都能实现双设备负载转发,但两者在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上有明显区别:
1. M-LAG+VLAN双活网关
核心原理:
两台M-LAG设备的相同VLAN接口(如Vlan-interface10)配置完全相同的IP地址和MAC地址作为网关。
双设备均直接响应终端的ARP/ND请求(真双活网关)。
转发遵循 “本地优先原则”:流量在哪台设备入站,就在哪台设备直接处理(包括二层转发和三层网关转发),无需绕行Peer-Link链路。
优势:
真正的网关级双活:无主备概念,两台设备完全平等。
更低延迟:流量在入站设备本地处理,转发路径最优。
更高可靠性:单台设备或链路故障,流量无缝切换至对端。
适用场景 (推荐):
对网关高可用性、低延迟要求极高的场景。
终端通过动态LACP或静态聚合双归接入M-LAG设备。
容器云、虚拟化环境(服务器作为网关下一跳需建立路由邻居时,需配合使用
M-LAG虚拟IP地址)。
2. M-LAG+VRRP网关
核心原理:
两台M-LAG设备各自的VLAN接口配置不同的真实IP地址(主IP地址)。
创建一个共享的VRRP虚拟IP地址(VIP)
作为终端网关。
标准VRRP行为:
只有VRRP Master设备响应终端的ARP请求(携带VRRP虚MAC)。
VRRP Backup设备不响应用户ARP,但可转发流量(特殊增强)。
H3C特殊优化 (关键区别):
设备会同步彼此的实MAC地址。
设备收到目的MAC是VRRP虚MAC、对端实MAC、本端实MAC的报文,均进行三层本地转发(不依赖VRRP状态),实现双活转发效果。
优势:
兼容标准VRRP协议,易于理解和部署。
在主设备响应ARP的限制下,仍实现流量的双活负载分担转发。
适用场景:
需要与现网标准VRRP设备(非M-LAG)兼容的组网。
终端网关使用VRRP VIP接入的既有网络平滑升级为M-LAG。
对网关ARP响应主体无严格要求,更关注流量转发负载分担的场景。
典型交换机型号:同M-LAG+VLAN双活场景(需支持M-LAG和VRRP)。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