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先通过一个表格对比两种模式的核心差异:
特性维度 | 基本负载分担模式 | 高级负载分担模式 |
---|---|---|
负载均衡算法 | 简单、固定(如:仅基于源MAC或目的MAC) | 复杂、灵活(可基于IP、端口、VLAN、MAC等字段的多种组合哈希计算) |
链路可靠性 | 较差。仅能检测物理链路状态(Link Down)。 | 极强。不仅检测物理链路,还通过BFD等技术检测上层协议连通性,实现毫秒级故障切换。 |
流量均衡性 | 容易不均。大量“大象流”(如服务器间备份)可能导致单条链路拥塞。 | 更均匀。复杂的哈希算法能将流量更分散地分配到多条链路上,更好地利用聚合带宽。 |
适用场景 | 测试环境、对可用性要求不高的非核心业务、老旧终端兼容。 | 所有生产环境、对网络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高的核心业务系统。 |
工作原理 | 静态的、简单的分发机制。 | 动态的、智能的负载均衡,并与链路状态检测协议联动。 |
工作机制: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绑定模式。它通常使用一种简单且固定的哈希算法(例如,仅根据源MAC地址)来计算一条流量应该从哪条物理链路转发。
缺点:
负载不均风险高:如果网络中存在少数几台虚拟机之间通信流量巨大(例如,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流量),由于它们的源和目的MAC地址固定,哈希计算的结果很可能始终指向同一条物理链路,导致这条链路拥塞,而其他链路闲置,无法真正实现负载分担。
故障检测能力弱:它只能感知到物理链路的连接状态(即网线是否被拔掉)。如果物理链路是通的,但上层网络协议出现故障(如交换机端口被STP阻塞、策略丢弃报文等),这种模式无法感知,会继续向故障链路发送流量,导致业务中断。
工作机制:这是华三推荐的标准模式。它采用更复杂的哈希算法,可以基于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VLAN标签、MAC地址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来进行计算。
优点:
负载更均衡:由于哈希因子的多样性,即使是大规模的“大象流”,也能通过IP和端口的不同组合,被更均匀地分布到不同的成员链路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聚合带宽。
高可靠性(核心优势):此模式集成了BFD(双向转发检测) 等快速故障检测机制。BFD可以以毫秒级的频率发送检测报文,不仅能检测物理链路故障,更能检测网络层连通性。一旦检测到任何一条成员链路超时,能在毫秒级内将流量切换到其他健康链路上,业务几乎无感知,实现了真正的高可用。
灵活性:通常支持自定义哈希因子,可以根据业务流量的特点来调整负载均衡策略(例如,对于Web流量,选择“源IP+目的IP”模式;对于负载均衡器后的流量,选择“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模式)。
强烈推荐在生产环境中始终选择“高级负载分担”模式。
配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端交换机配置匹配:虚拟交换机侧的聚合模式必须与物理交换机上对应端口的聚合模式相匹配。物理交换机通常需要配置为静态LACP模式(LACP Static) 或 手工聚合模式。确保两端模式兼容。
哈希因子选择:根据您的业务流量特征选择最合适的哈希因子。一般情况下,默认的配置(如基于IP和端口的哈希)已经能很好地适用于大多数场景。
物理交换机性能:确保您的物理交换机有能力处理所有宿主机汇聚过来的流量,并且其自身的链路聚合配置正确。
总结来说,“高级负载分担”不仅仅是负载均衡算法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基于BFD的毫秒级故障检测和切换能力,这是保障虚拟机业务网络高可用的关键特性。 因此,在为企业虚拟化平台规划网络时,应无条件地选择“高级负载分担”模式。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