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UIS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文档中的相关信息,备份和恢复耗时3小时在特定场景下可能属于正常范围,但需结合环境性能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备份/恢复缓慢的原因
1. 分布式存储特性
UIS的虚拟机备份需遍历分布式存储的多个环节:
数据读取:需从各物理节点的HDD/SSD数据盘中收集虚拟机的数据块(包含已占用空间)。
序列化与传输:数据需经网络传输到备份存储位置(跨节点复制),受存储网络带宽(如10GbE实际速率约800MB/s)和网络延迟影响。
去重与压缩:备份过程通常包含数据去重和压缩(若开启),消耗CPU资源(8核虚拟机在此过程中可能成为瓶颈)。
2. 数据量及I/O路径
虚拟机实际占用450GB数据,但备份需处理原始磁盘格式(如500GB虚拟磁盘的未清零空间),导致实际处理量大于450GB。在分布式存储中,数据需通过存储外网传输,若存在其他业务抢占带宽或网络配置不足(如未使用端口聚合),速度会显著下降。
3. 底层存储性能
若数据盘为HDD且未配置SSD加速盘,随机读写性能较低(HDD寻道时间长)。
如文档所述,需关闭硬盘缓存和RAID卡读缓存(但开启RAID卡写缓存),若配置不当会影响I/O效率。
4. 并发任务干扰
若存储集群存在数据重建、平衡任务(如节点扩容后),或同一存储池内其他虚拟机高负载运行,会争夺I/O资源。
 二、UIS备份/恢复的工作原理
1. 备份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发起备份任务) --B[从分布式存储读取数据块]
B --C[通过网络传输至备份存储]
C --D[执行去重与压缩]
D --E[生成备份文件]
关键点:数据需从多节点汇集,再写入共享存储(如文档提到的/vms路径),网络和存储池性能直接决定耗时。
2. 恢复流程(生成新虚拟机)
mermaid
graph LR
A(从备份存储读取数据) --B[解压并重组数据块]
B --C[通过存储外网写入目标存储池]
C --D[创建新虚拟机磁盘]
关键点:恢复过程需重构虚拟机磁盘文件,写入操作受目标存储池的磁盘类型(HDD/SSD)和负载影响。
 三、性能优化建议
1. 检查存储配置
确认是否配置SSD加速盘(闪存加速部署),并满足缓存盘:数据盘≥1:5(SATA SSD)或≥1:10(NVMe SSD)(参考文档中的缓存盘规划)。
验证RAID卡配置:数据盘需为RAID
0,且启用RAID卡写缓存(关闭读缓存)。
2. 网络优化
确保存储外网使用万兆端口聚合(如文档要求),避免与管理网复用。
通过iostat -x 1监控存储网络带宽利用率,排除网络拥堵。
3. 资源隔离
在低峰期执行备份,避免与业务I/O冲突。
为备份任务分配独立存储路径(如专属SSD池),减少竞争。
4. 高级功能启用
启用增量备份(后续备份仅传输变化数据,大幅缩短时间)。
确认是否开启压缩(可能增加CPU负载但减少传输量)。
 四、结论
是否正常?
在以下场景中3小时耗时可能合理:
存储网络为10GbE且存在竞争;
数据盘为HDD且无SSD加速;
虚拟机高负载导致CPU资源紧张。
若环境满足万兆网络、全闪存配置且无I/O竞争,则可能存在性能异常(需排查配置)。
建议行动
1. 检查存储部署方式(闪存加速/全SSD)及SSD缓存比例是否符合文档要求。
2. 使用iostat和top监控备份时的磁盘利用率、网络流量及CPU负载。
3. 参考文档中“临时目录空间不足”案例,确认备份路径是否指向高性能存储(如/vms挂载的SSD池)。
若上述优化后仍无改善,建议收集存储集群性能日志(如IOPS、延迟)进一步分析。
暂无评论
 
							
							正常。
对于一台实际使用数据量为450GB的虚拟机,备份耗时3小时以上是合理的,尤其在以下条件下:
1. **备份机制**:  
   备份中心通常采用快照+数据读取方式,将虚拟机磁盘数据读取并传输至备份存储。首次备份为全量备份,数据量大,耗时较长。
2. **存储性能与网络带宽**:  
   备份时间和恢复时间受网络带宽、备份存储I/O性能、是否启用去重压缩等因素影响。若存储不支持高效去重压缩或网络带宽有限(如1Gbps网络),450GB数据传输和写入耗时3小时属正常范围。
3. **资源竞争**:  
   虚拟机为8核32G,若生产环境中CPU、内存、存储I/O资源紧张,备份任务优先级较低,也会延长耗时。
4. **恢复过程**:  
   从备份恢复虚拟机需解压、去重、写入新磁盘并创建虚拟机配置,I/O密集型操作,耗时与备份相当属正常现象。
**工作原理简述**:  
- 备份时通过快照保证数据一致性,按块读取磁盘数据,经去重、压缩后传输至备份存储。  
- 恢复时从备份存储读取数据,解压还原至目标存储,重建虚拟机配置并注册到虚拟化平台。
建议:  
- 启用存储层去重压缩以减少数据量和传输时间。  
- 使用高性能存储(如SSD)和万兆网络优化备份性能。  
- 采用增量备份策略减少后续备份时间。
暂无评论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