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与虚拟化的资源共用机制
1. 超融合架构(如UIS)
资源完全共用:所有节点的CPU、内存、本地硬盘通过 分布式存储软件(如Onestor) 被整合为统一资源池。
动态分配:虚拟机按需从池中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无需外挂存储。
核心优势:
存储虚拟化层自动管理数据分布和冗余(如多副本或纠删码)。
所有节点共享存储池,支持虚拟机跨主机在线迁移(vMotion)和高可用(HA)。
2. 传统虚拟化架构(如CAS)
本地硬盘场景:
无法共用存储:每个主机的本地硬盘独立使用,虚拟机存储无法跨主机共享。
限制功能:
不支持在线迁移(需手动迁移虚拟机文件)。
不支持存储高可用(单点故障风险)。
外挂共享存储场景:
可共用存储:通过FC/iSCSI挂载外置存储(如SAN/NAS),所有主机访问统一存储池。
支持高级功能:HA、在线迁移、存储资源共享。
超融合存储池化:
UIS通过Onestor将本地硬盘组成分布式存储池,虚拟机磁盘以卷形式按需分配,所有节点均可访问(见《UIS配置共享存储池》)。
传统虚拟化限制:
CAS使用本地硬盘时,需单独添加存储卷且仅限单主机使用(见CAS维护手册:本地存储不支持跨主机共享)。
总结
超融合:本地硬盘通过软件层实现资源池化,CPU/内存/存储完全共用。
传统虚拟化(CAS+本地盘):仅CPU/内存可池化,存储无法共用;需外挂共享存储(如FC/IPSAN)才能实现存储资源池化和高级功能。
本质区别:超融合通过分布式存储消除对外置存储的依赖,实现真正的融合资源池;传统虚拟化依赖外置存储解决共享问题。
暂无评论
您好,我是 H3C Cloud Compute 专家,很高兴为您服务。
针对您提出的关于超融合和虚拟化资源共用、存储访问及两者区别的问题,我为您提供以下详细解答:
资源共用机制:
计算与存储融合: 在超融合架构中,每台服务器节点既提供计算资源(CPU、内存),也提供存储资源(本地硬盘)。通过分布式存储软件(如 H3C UIS 中的 ONEStor),将集群内所有服务器的本地硬盘组织起来,构建成一个统一的、逻辑上的分布式存储资源池。
按需分配: 这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就像一个巨大的“虚拟硬盘”,可以按需划分给集群内的任何虚拟机使用,无论虚拟机运行在哪台物理主机上。同时,CPU 和内存资源也组成计算资源池,按需分配给虚拟机。
共用性: 是的,超融合架构下,CPU、内存和存储是完全共用的。特别是存储,不再依赖外部的集中式存储设备,而是直接利用服务器的本地硬盘实现了资源池化和共享。
优势: 架构简单(无需独立存储网络和设备)、扩展性好(增加服务器即可同时扩展计算和存储能力)、管理统一(计算和存储在同一平台管理)。
本地硬盘的使用:
非共用(默认情况): 在纯计算虚拟化场景下,如果使用服务器的本地硬盘,通常情况下这些硬盘只能被该物理主机上的虚拟机访问。其他主机上的虚拟机无法直接访问这台主机的本地硬盘。这意味着,如果使用本地硬盘,虚拟机通常不支持热迁移(vMotion/Live Migration)和高可用(HA)等高级特性,因为数据只存在于单台物理机上。
共用限制: 除非使用特定的软件定义存储技术(这就变成了超融合)或通过复杂的配置将本地磁盘共享(如通过 iSCSI 软件目标),否则本地硬盘不具备集群级别的共享能力。
外挂存储的使用:
共用实现: 在传统虚拟化架构中,为了实现资源池化和高级特性(HA、DRS、热迁移),通常必须使用外挂的集中式共享存储(如 SAN 存储、NAS 存储)。所有物理主机通过存储网络(FC 或 IP)连接到这台共享存储设备。
共同访问: 是的,只有在使用外挂共享存储(或构建了分布式共享存储)的情况下,集群内的不同主机才能共同访问同一份数据,从而实现“共用”。
| 特性 | 传统虚拟化架构 (Server Virtualization) | 超融合架构 (HCI) |
| 核心架构 | 计算与存储物理分离。服务器只负责计算,存储由独立的 SAN/NAS 设备提供。 | 计算与存储物理融合。利用分布式存储软件将服务器本地硬盘构建为共享存储池。 |
| 硬件组成 | 服务器 + 交换机 + 独立存储设备 (SAN/NAS)。 | 标准 x86/ARM 服务器 + 交换机 (无需独立存储设备)。 |
| 存储扩展 | 存储扩展通常需要购买磁盘柜或新的存储控制器,扩展较复杂。 | 通过增加服务器节点,同时线性扩展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性能。 |
| 管理维护 | 甚至需要分别管理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存储网络和存储设备,管理复杂。 | 计算、存储、网络在统一的软件管理平台(如 H3C UIS)中管理,运维极其简化。 |
| 可靠性 | 依赖集中式存储的可靠性(双控、RAID)。 | 通过多副本或纠删码技术在节点间实现数据冗余,容忍节点级故障。 |
如果您正在规划或管理 H3C 的环境,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操作指引:
如果您希望利用服务器本地硬盘构建共享资源池,应部署 超融合架构。
操作步骤简述 (参考 H3C UIS 开局指导):
硬件准备: 至少 3 台服务器(2 节点也可但有特定限制),每台配置 SSD 缓存盘和 HDD 数据盘(或全 SSD)。
网络规划: 规划管理网、业务网、存储内网和存储外网
初始化部署:
访问 UIS 管理平台。
选择 “超融合架构” 部署场景
配置存储: 在初始化向导中,系统会自动识别本地磁盘。您可以选择“闪存加速”或“全闪”模式,配置副本数(如 2 副本或 3 副本)。系统会自动将所有节点的本地盘组合成一个分布式存储池
结果: 部署完成后,您将获得一个统一的存储池(如 defaultPool),所有主机都能访问,虚拟机可以在任意节点间迁移。
如果您已有 SAN 存储设备,希望实现计算集群的共享访问。
操作步骤简述 (iSCSI 示例):
存储端配置: 在存储设备上划分 LUN,并映射给所有 CVK 主机的 IQN。
CAS 端配置 (增加共享文件系统):
登录 CAS/UIS 管理平台。
进入 存储 -> 共享存储 -> 增加。
选择类型为 iSCSI 共享文件系统
输入存储服务器的 IP 地址,点击搜索并选择 LUN
选择主机: 勾选集群内所有需要访问该存储的 CVK 主机
格式化: 首次添加需进行格式化
结果: 该存储池被所有勾选的主机共享,支持 HA 和热迁移。
超融合: “把多台服务器的本地硬盘变成一个大共享硬盘”,CPU、内存、存储全部共用,只需服务器和交换机。
虚拟化(本地盘): “每台服务器用自己的硬盘”,CPU、内存池化,但存储不共享,无 HA/热迁移。
虚拟化(外挂存储): “大家一起连一个外部大硬盘”,CPU、内存池化,存储共享(依赖外部设备),有 HA/热迁移。
希望这能清晰地解答您的疑问。如果您需要针对特定 H3C 版本的具体配置命令,请随时告诉我!
暂无评论
超融合架构中,CPU、内存和存储资源可通过虚拟化层整合为统一资源池,按需分配给虚拟机。在超融合场景下,各服务器节点的本地硬盘(如HDD+SSD)组成分布式存储池(如UIS-SAN),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与共用,无需依赖外挂存储。
在纯计算虚拟化(如仅部署CAS)且使用本地硬盘时,存储无法跨主机共享,仅CPU和内存可虚拟化为资源池,存储为各自独立,不构成统一资源池。
**超融合与虚拟化的主要区别:**
- **计算虚拟化**:仅实现CPU、内存的虚拟化,存储依赖本地或外置共享存储,不具备分布式存储能力。
- **超融合架构**:集成计算虚拟化 + 分布式存储 + 网络虚拟化,将各节点的本地存储资源池化,实现资源统一管理、高可用和弹性扩展。
因此,只有在超融合架构下,才能实现CPU、内存、存储的全面资源池化;仅使用CAS虚拟化且依赖本地硬盘时,存储无法共用,不具备存储资源池能力。
暂无评论
亲~登录后才可以操作哦!
确定你的邮箱还未认证,请认证邮箱或绑定手机后进行当前操作
举报
×
侵犯我的权益
×
侵犯了我企业的权益
×
抄袭了我的内容
×
原文链接或出处
诽谤我
×
对根叔社区有害的内容
×
不规范转载
×
举报说明
暂无评论